第一卷 风起南国 第二十五章 心安 (第2/2页)
程耳带队走了,这些孩子要带往张不周指定在庄子上学堂附近新盖的宿舍。按照张不周的设想,这些孩子都要送进张二良的学堂,教书先生不够的话,就再去请几位。对于张三恭之前所说的让他们也去劳作的提议,张不周嗤之以鼻,一群小孩子,能干什么。万一伤了碰了,得不偿失。
最后剩下的人,只有蒙学还尚早的孩童,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一些妇女。这些人眼看着其他人被挑走,只剩下自己,再想想好像没什么活计了,渐渐不安起来。几个妇女凑到最前边,壮着胆子问大老粗李嗣业,“小哥,你那旗上是什么字,给我们说说呗。”
李嗣业平日里性格彪悍,面对敌军和刺客面不改色的他,此时被几个妇女弄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张不周嘿嘿一笑,上前说道:“有技术的、有力量的、有前途的都已经被挑走了。他们要去做的,是修堤建房开河读书这样的大事。但是,不要以为你们被剩下来,所要做的事情就不重要了。人活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四字。常言也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要做的,就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后勤工作。”
台下的流民议论起来,不明白后勤是什么意思,不过衣食住行是听懂了的。
张不周也不过多解释,李嗣业拉开大旗,“后勤”两个大字随风飘扬,浩浩荡荡的队伍扬长而去。
都安县的问题,除了人口少以外,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了有效扭转这个局面,张不周决定,除了住宿上采用大通铺以外,在生产资料的管理上采用生产队模式,将所有人力资源、粮食、物料等等收归庄子上公有,集中分配使用。在吃饭上要采用自助式食堂制度。根据程三民的反馈,时间紧任务重,那么昼夜不停,采取十二时辰无休,每四个时辰为一班岗的三班轮换制,很有必要。而为了满足这种工作制度,就要保证食堂可以全天候开放,随时都能用餐。因此,对于四十岁以上的女子,张不周将其定在了食堂大妈的岗位上。从生火到洗菜,从切菜到做饭,每个岗位上都留够了充足的人手。
而年轻的女子,则要承担起看管学龄前的儿童和喂养禽畜的工作,晚上还有负责缝制衣物和鞋子。人口激增,除了粮食的需求上涨以外,肉禽鱼蛋等等荤食的需求也会上涨。张不周命人建造了大型的养殖场,将全庄的禽畜集中起来饲养,同时让三叔收购幼崽带回来,这样可以保证庄子上的产出与消耗。
至于老人,张不周则是安排了上山捡柴的工作。除此之外,即将要开的浴室,也为他们留了工作岗位。想想前世在东北当兵时候经历过的搓澡,张不周甚至有点迫不及待了。
从青城山上到都安县城,短短路程师徒五人却用了正常三倍的时间。倒不是遇到了拦路的山匪,而是无为道人每路过一个村庄,都会被盛情招待。作为巴蜀一带的活神仙,无为道人受欢迎程度是远超几个徒弟想象的。跟着一起混了几顿丰盛的农家美食后,几个徒弟也帮着无为道人一起,帮村民们看起病来。都是些常见的小毛病,只是相比于村子上的赤脚大夫,显然还是师徒几人的话更让人信任。只要从无为口中听到一句无事,便好像病都消了一样。
走走停停,都安县城近在眼前。曾经和师父一起下山来过的不明看着眼前明显和记忆不同的场景,联想到三年前的战事,心中生起一阵悲凉。将故事讲给其他几人听后,无为道人抖了抖拂尘,带着几人一起,整理衣冠。没有摆什么丰盛的祭品供桌,也没有敲锣打鼓和手舞足蹈,只是面容肃穆,简简单单的念了一段《青云经》。
时值傍晚,无风也无雨。只是在天光的消沉处,残阳如血,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