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章 朝廷动作好快 (第1/2页)
“大家看我这里,藤蔓一定要保留根须,然后插种。”
“这个大祸先把刀子泡酒精消消毒,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上面的小苗朝上,埋入土中露出苗即可。”
……
水泊梁山,智多星吴用站在梯田旁,面对着众多老农。亲自示范的分离出一根带有根须的红薯苗。拼命三郎石秀甩膀子上阵,拿着酒精消毒的刀子切发芽的土豆,带领众多老农种植红薯土豆。
天气回暖之际,地窖里面的红薯率先发芽,红薯种植后大量育苗,土豆也相继发芽,最近雨水充沛,正是播种的好时机,梁山数以千计的劳力涌来。
病药师萧嘉穗,赛萧何闻焕章,小张良许贯忠三位军师齐聚。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金枪手徐宁,屠龙手孙安,赛知节卞祥等将领一个不落。
他们亲自见证这一时刻!
只因晁盖在军事会议上重点提及,关乎天下百姓。不仅看到了,人人还甩膀子上前帮忙,亲手种植。
人多力量大!
梁山开垦出来的数百亩梯田,仅仅一个上午就被种植满。晁家庄周围千多亩地也被种植上了红薯藤。由于土豆种苗偏少,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
即便如此,只要照料好啦,收获惊人。
晁家庄决策人员和各个将领多少知道,对此充满期待。
而外界,没人知道这是改变格局的开端。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驻扎在城外的三营禁军,自从来的当天就处在监视当中。左右两边至少有两三千护卫队安营扎寨。表面上是陪同友军,实际上就是监视随时盯着。
只要这些外来兵敢闹事就动手镇压。
敢跑到山东济州来耍横,没有人会惯着。
不少老兵油子劣性不改,习惯性的吃饭不给钱,少不了被胖揍,试图欺负百姓,被打得满地找牙。
枢密院童贯一脉的赵都监想偏袒手下,可名不正言不顺的无人鸟。别说晁家庄不待见,在济州好像也混不开。偏偏无借口,有怒无处发,非常憋闷。
蔡京派来的蔡干办情况也差不多,安顿在豪华的酒楼。除了住宿吃喝不愁,但也仅限如此。没有特权,没有人巴结,更没有勾栏瓦舍一条龙服务。
犹如坐了冷板凳,不受待见,不知归期。
所以这俩人憋闷了大半个月有余,再一次找上门来:“吴先生,晁天王何时归来?不会是躲着我们吧?每次都不在,明显故意避而不见,是何居心?”
吴用刚处理完红薯和土豆的事情,见这俩人面色不善的联袂而来,就知道他们一撅屁股拉什么屎。
他脸上挂着那副温和的笑容,犹如多年的好友:“两位说笑了!我家哥哥从北方回来。不过又接到邀请去了别的地方,估计就在近期会回来的。两位乃是汴梁城的上流人士,山野之地蓬荜生辉……”
这两个家伙底子早就让汴梁城那边摸清,了解透彻。姓赵的还是有些背景的,跟皇亲国戚能沾点边。蔡干办则是顺风接屁,捧臭脚多年混到这个位置。
知己知彼,自然有办法来针对!
对付这类人,无非就是一拖二夸三哄骗。
吴用抡动羽扇纳凉,三寸不烂之舌弹动,一通夸赞两人之才能,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忘乎所以。
“赵都监,为将者,首先约束好麾下军卒。不是聚众赌博,不是需要百姓,应该好好训练,为了不久后攻打梁山而做准备,甚至以后的出师北伐。都监大人不抓紧时间练兵,又怎能上战场立军功?”
赵都监多少还是会几下武把抄,也懂些兵法韬略。几次欲言又止却无话可说,搓着牙花子走了。
至于蔡干办嘛,酒囊饭袋一个!
吴用觉得有必要点拨一二,变废为宝!用事实说话,邀请此人在晁家庄内和外面几处集镇逛了一圈。
晁家庄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成为有名的商贸城。随着北方百姓和各地难民涌入,人口持续增长。城内军队,雇佣工增多,城墙修建进入尾声。
城外集镇也更加红火。
金沙江码头,这段时间一直在扩建,分为民用和军事码头。两个码头大小船只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汴梁城那边粮食买卖放缓了不少,满载粮食的船队隔三差五抵达交易。满载货物的商船云集。
不远处的牛羊牲畜交易市场,随着稳定日益繁华。周围不少穷苦百姓涌来定居,在周边来开垦土地肥沃,或是接受后用帮忙照料牲畜,形成集市。
吴用领着蔡干办再次回到城中,笑呵呵地问道。
“蔡干办,晁家庄发展如何?”
“非常繁华,很难想象才大半年。”蔡干办连连点头,他虽然很想说乡下小地方,但心中的确震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