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5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2/2页)
后方突然出现的数千敌军战骑,必是精锐,而官军方阵后面的将士,绝大多数还是刚刚上战场,还没经过血与火的磨砺,骤然碰上那冲击力极强的叛军精骑,只怕会溃不成军!
而后军溃不成军,所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这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连带着中军、前军都会猝不及防,然后惨遭分割包围!官军就此一败涂地都不是不可能的!
想想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八十万大军又如何?兵马太多了,反而难以应对突发状况。
石闵有所忧虑,所以打算亲自出战,率领最精锐的破军营杀出去,硬刚这即将冲来的叛军精骑。
不料,李农也有不同的见解:“大都督,董将军说的有道理。冲锋陷阵的事情自有麾下的将士去做,大都督贵为一军主帅,理应坐镇中军,岂不闻项籍、孙策之事乎?”
项籍?孙策?
董匡又道:“是啊。大都督,项籍、孙策号称万人敌,自身更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匹夫之勇,何以敌万人?大都督是想做项籍还是刘邦?”
楚霸王与汉高祖,孰优孰劣?
撇开人品不说,石闵当然更愿意做作为成功者的刘邦。
项羽和刘邦算得上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在后人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中,很多人把项羽定位为英雄,而把刘邦看成一个混混,然而正是这个混混却把英雄人物项羽打败了。
说项羽是一位英雄一点也不为过,他27岁时就已经是一位锐不可挡的霸主了。
在消灭秦国的战争中,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慑服”,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在巨鹿一战中,更是置生死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气概可谓雄伟英武,声势如日中天。
《史记》中记载说,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而刘邦也确实是个混混,年轻时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后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成败分析的观点有很多,对他们二人性格的评价也很多。
很多人认为项羽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认为刘邦则狡黠、油滑,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在项羽的心中,他一直都把自己看作英雄,他也一直以英雄的气概来要求自己。
项羽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中,小时候一定听了很多楚国大将们的英雄事迹,而他本人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是名将后羿,可以说项羽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作为英雄人物的。长大后,他又取得了那么大的战功,有那么多人敬畏,因此英雄的形象在他内心深处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他排斥才华过人的韩信,因为韩信受过胯下之辱。
他欣赏敌对的樊哙,因为樊哙忠勇豪爽,他认为樊哙是个壮士。
这两个例子说明英雄在他的心中多么重要。但他内心的英雄,只是武力上的英雄,而不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为在项羽的内心中,他早已把自己定位成英雄,于是他不爱学习,也不喜欢总结自己,他的才华只停留在带兵打仗的层次上。而且,他放纵自己的情感,凭自己的喜好奖罚部下,凭自己的喜好杀人。
他没有把心思放在国家的管理上,没有把心思放在招揽人才上。
项羽的人生一直都很顺,似乎没受过什么挫折。当他经历人生中的挫折时,就是乌江兵败,而他处理这次挫折的方法却是采用了自刎。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很悲的结局,但项羽却死得很有英雄气概。
也许在项羽的内心深处,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受损的,他不会象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也不会象刘邦那样鸿门宴上请罪,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是上天要他灭亡。
刘邦是个草根,是个混混。
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他一定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他在与人打道的过程中,也一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刘邦似乎没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有斩白蛇、鸿门宴和不拿一钱,却以名义上的“贺万钱”进谒吕公,并得到吕公的女儿做媳妇。
从这几个故事中,看出刘邦的魄力,看出刘邦是个心理承受力强的人,而且不感情用事。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更加说明了这点。
最终,石闵还是被董匡说服了。
“叱罗那!”
“末将在!”
“你即刻率五千骑兵,绕开方阵,直扑我军后方,阻击叛军精骑!”
“遵命!”
骑兵冲锋的势头是很迅猛的,石闵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打算速战速决了!
在叱罗那点起自己的五千胡汉并存的玄甲骑兵的时候,石闵又拔出手中的立即,高声道:“破军营何在!”
“在!”背后武装到牙齿的一千破军营的将士轰然唱诺。
“随我冲阵!”
“全军出击!”
“杀啊——”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215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