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义利核心论 (第1/2页)
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看着这本书的点击量、收藏量仍然是在原地踏步,书评区除了广告还是广告,这样的心情真的很难受啊。明明自我感觉这本书写得不比一些强推的小白文差嘛。这样的待遇真的很难让作者保持继续写作的动力啊。
吐槽完了,更新继续。这一章是这本书的灵魂之章。
中平二年(185年)三月,蒋通履新渤海郡。
和前任太守办完交接,和当地的世家大族们、一般的土豪们一番迎来送往后。蒋通的太守府班子搭建如下:
太守蒋通,主持渤海郡全面工作。
郡丞蔡邕,太守的佐官,由朝廷任命,平时协助太守的工作,也起监视太守的作用。
东汉所有的郡守都是开府的,自己征辟人员协助自己的工作。同时蒋通还有一个鹰扬将军的头衔,虽然这只是一个杂号将军,但多少也可以叫幕府的。而幕府里面当然需要有人任职的嘛。所以蒋通毫不客气的将自己的人马全都拉了过来。
崔琰崔季珪,任功曹掾,主人事考核选拔。毛玠毛孝先,任督邮掾,负责监察全郡官员。黄忠黄汉升,任兵曹掾,负责组建渤海郡兵。太史慈太史子义,典韦典子韧,任兵曹史,作为黄忠的副手,一并掌全郡兵事。蒋蒙蒋子明,任主薄,负责全郡财政、文书往来。蒋盛蒋仲兴,任记室,负责鹰扬将军幕府的一众事务。本地豪门高家的子弟高览高季观,任主记,负责太守府的一切事务,太守不在时,实际主持太守府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武士强而文士弱的班子。但是蒋通有蒋通的考量。他是注定要和士族阶级彻底翻脸并做生死斗争的。所以在组建自己的团队时,其实蒋通相当的挑剔。
蒋盛、蒋蒙自不必说,自己的家奴出身。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可堪一用。更关键的是,绝对忠诚。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他们背叛谁都可以,但背叛了自己就会被全天下不容。黄忠,小吏出身。太史慈,早年丧父,家道中落,自己一手带大的。典韦,平民出身。这些人,将来自己若是彻底和士族翻脸,他们的抉择不会有什么问题。毛玠,庶族地主出身,崔琰,高门大族子弟。但是这两个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清正廉洁,只看是非,不问利益的人。所以,暂时来说,自己现在这个班子跟自己是一条心的。核心团队建立起来后,以后就可以靠着这个核心去慢慢的同化一些人,进而壮大自己的力量。
至于高览,没错,是给了他很高的地位:太守府第二人,给足了当地世家面子。但是当下面具体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老大的铁杆,这个太守府第二人实际上能起多大作用?若是这位主记紧跟太守的脚步,这个第二人就会当得很舒服,若是跟太守对着干,绝对立马成为光杆。
而黄忠的儿子黄叙,今年二十岁了,蒋通和南阳那边的太守打了招呼,今年南阳郡的孝廉名额给黄叙留了一个。蒋通的打算是让黄叙去做郎官,算是自己的驻京办主任。加上岳父在中央做建设部长。雒阳里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自己这边能提前知道。
手里还是缺人啊,家里的人才差不多都被刮干净了,自己的老爹六十七岁了,在这个时代已经属于高寿。还不得不再次出山,把自家在东莱的基业看住。
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加紧造人。呜呜,自己终于见到老婆了,从去年三月开始打仗,整整折腾了快一年,身边全都是臭丘八!可怜左手阿花,右手阿瓜,都快磨出茧子来了。(此句向天使奥斯卡和徐一凡总督致敬)
不过,新任太守刚刚上任不到三天,还没来得及和一众幕僚探讨如何发展民生,提高鸡的屁的问题,也没有和自己的老婆探讨人生得尽兴。麻烦来了。
瘟疫!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东汉年间的十次瘟疫,119年会稽大疫、125年京都大疫、151年京都、九江、庐江大疫、161年大疫、171年大疫、173年大疫、179年大疫、182年大疫、185年大疫、217年大疫。蒋通履新的这一年,正好是中平二年,西元185年。席卷天下的大瘟疫如约而至!
因为医疗技术和防疫观念的落后。古代的瘟疫造成的损害和现代的流行性疾病不可同日而语。2003年的非典,相信现代人都有深刻的记忆,那个时候全国的恐慌气氛异常浓厚。北京、广东、香港等重灾区简直如同炼狱。最终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是:全世界共计发病8422例,死亡919人。而在公元1232年,金朝即将被灭亡的前夕,开封城里发生瘟疫,当时的史书是怎么说的: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也就是说,仅仅是开封一个城市,死亡人数远超百万!差不多整个城市死光了!也正是因为如此,金朝再也没有能力抵抗蒙古的进攻。最终灭亡。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直是笔糊涂账,一方面,世家大族、特权阶级想方设法的隐匿人口,取得免税特权的士大夫大量的将自耕农转到自己的名下,这些人虽然真实存在,但却从国家的人口簿上消失了。另一方面,在清朝雍正以前,中国的农民是要交人头税的。而人人都想逃避这个税,所以民间也广泛的自发隐匿人口。一直到雍正皇帝免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并规定士绅一体纳粮后,中国民间对人口的隐匿才不是那么热衷。而在雍正之后,中国的人口在册数量一下子从几千万暴涨到几亿。其实哪里是暴涨,只不过是以前隐匿的人口都没有隐匿了而已。但由此可见,民间人口隐匿得有多厉害!所以,中国史书上的人口统计数据,一般都是缩水了的。
现在史书上能够找到的最接近黄巾起义前的官方人口统计数字的年代是永初五年(西元111年),全国在籍人口5600万。其中益州800多万,荆州600多万,扬州400多万,南方将近2000万人口。北方不到4000万人口。这只是官方大体数字,还有被豪强地主隐瞒了大量人口。估计实际总数至少在8000万以上。等到三国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三个国家的官方统计人口有多少呢?蜀汉西元263年灭亡前夕数字:94万,同年魏国的统计数字:443万。280年,吴国灭亡,在册人口数:200万。加在一起才737万人。就算加上世家大族隐匿的人口,顶天不超过1500万。人口数量直接缩水五分之四!虽然东汉三国,战争频繁,不过冷兵器战争能够造成的人口死亡,其实在古代,远远比不上瘟疫。当然,社会的管理者都去打仗了,忽视了对瘟疫的控制和对灾民的救助,进一步助长了瘟疫的威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概而言之,阶级压迫、战争、瘟疫,相互影响,导致了汉末人口的灭绝性减少。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是真正的生活在地狱里。虽然,这样的大瘟疫也催动了医学的进步,出现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伟大著作,中医至此才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但是看看《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是怎么说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西元196年)以来,犹末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来众方……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僳,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借其命,若是轻生。”
蒋通前世作为一个医生,在这个时代,遇上这样的大瘟疫,当然要勇敢的站出来!
任何一场流行病,要造成大流行,形成大范围的人群感染、死亡。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传播途径、受感人群。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所以现代医学界早就有了共识:对付强力的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断传染途径!
从中平二年三月,天气开始转暖,渤海郡各地开始出现一些症状统一,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开始。蒋通一方面迅速上书雒阳,指出黄巾大乱刚刚平定,各地尸骸堆积如山,有许多尸体未能及时掩埋,冬天问题还不大,到了春天,这些尸体必然成为疾病的源头。更可怕的是许多尸体污染了水源,会造成瘟疫的大爆发。请朝廷予以重视,并献上防疫方法一卷。同时表示,渤海郡已经开始出现瘟疫流行的苗头,请陛下允许臣做一些非常之事。
之后蒋通在渤海郡连下严令:渤海全郡连接陆地的通道全部派出郡兵看守,将各个边境地区的驿站全部征用,外地人进入本郡,必须先在驿站内隔离居住七日。无任何症状方可入境。同时命令全郡工匠,赶制手套、口罩。各地的亭长组织当地居民清理深埋散落在各地的尸体。处处使用生石灰消毒。督邮毛玠,代郡守巡行全郡,若是在中平二年三月二十日之后,督邮在野外看到任何一具没有掩埋的尸体,亭长下狱,县令(县长)停职,等待郡守的弹劾。各地民众,取水后必须煮沸后方才饮用,若有违反,一旦发现,以谋反罪论处。家中出现高热、皮下出血病人的,要立即上报县令(县长),由县中医者将其隔离居住、治疗。若有不从者,全家隔离。再有不从甚至聚众闹事者,下狱!有病人病死,生石灰铺棺,深埋,家人有敢阻扰者,下狱!太守府主薄蒋子明,全郡分发口罩、手套、百浪多息。幕府记室蒋仲兴,组织车队,装满百浪多息,上交朝廷。由朝廷组织人手分发药物。各地县令(县长),每日通过驿站向太守府汇报本县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汇报不及时、数字误差过大者。停职,等待弹劾!
蒋通的各项命令一下,在渤海郡引起一片哗然!反对者此起彼伏,太守府主记高览当场就撂了担子辞职不干了。郡丞蔡邕更是竭力反对。态度之激烈,完全颠覆了蒋通平日对他留下的温和、高雅的名士形象。
“蒋浩然!亏你还是大儒名士!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家人病重,亲属当然要衣不解带睡不枕席的在身旁伺候,如此才是孝道!我大汉朝的立国之本!你看看你在干什么,居然要让病人和家人分离!此举大伤天理人伦!还有,我大汉之所以比暴秦国祚绵长,就是因为刑法宽和,你看你,完全是在本郡大行秦法!一具尸体未及时掩埋就要将亭长下狱,县令停职。不按照你说的方法饮水,你就要杀人。蒋浩然!你可是天下大名士啊!怎么能做如此暴虐之事!邕看在昔日情分上,最后问你一次,你改还是不改?若是不改,说不得,本郡丞也只有向陛下上书,请求陛下将你拿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