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六六阅读 > 义利三国 > 第二十一章 义利核心论

第二十一章 义利核心论

  第二十一章 义利核心论 (第2/2页)
  
  “伯喈,随你,通无惧任何弹劾。通只知道,现在不按照通说的去做,来年渤海郡的人口就不是四十多万,而是四万多。汉升、子韧、子义,分头带兵在全郡巡视,有敢阻扰太守府法令的,抓起来!有敢对抗你们的,直接砍人!”
  
  “喏!”
  
  观念!防疫观念!哎,蒋通无奈的闭上了眼睛。我现在的力量,实在太小了。
  
  中平二年三月,瘟疫初起。蒋通在渤海郡颁布防疫十法,法令严酷无情,引起渤海郡世家大族群起反抗,蒋通厉行镇压,防疫十法终于在全郡施行,但全郡官民,皆视蒋通及太守府一众属员以及蒋通以自己的家兵为骨干组建的渤海郡兵为仇雠。
  
  朝廷接到蒋通的上书后,皆无人重视疫情可能的严重程度。反而争相对蒋通进行弹劾,言蒋通违背人伦、狂悖不法,要求皇帝将之解职,递解回京法办。黄琬、卢植竭力辩护,张让私下对灵帝亦表示稍微多观望一段时间。皇帝遂暂时未作指示。
  
  四月,大地回暖,瘟疫大行。
  
  交州、荆州、益州、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司隶、并州、凉州、幽州……随着气温的升高,从南到北,大汉帝国各州皆出现大规模瘟疫,感染死亡者,占瘟疫爆发地的十之四五,因为中国人素有的家人照顾病人的习惯,很多高门大户,全家死绝。
  
  进入五月后,朝廷的尚书台统计各州陆续报告上来的死亡人数,吓晕了头!总数已经超过了五百万!而雒阳城,由于人口过分集中,死亡人数更是恐怖,一日内送出城门埋葬的,超过十万!
  
  五月十五日,东汉政府终于官方认同了蒋通的防疫十法,将之通行天下,要求各郡国必须严格按照防疫十法进行防疫工作。同时命令蒋通尽量提供百浪多息给雒阳。由政府统一————售卖!
  
  “哐当!”蒋通狠狠的在自己的一众文武面前摔了茶杯。“陛下缺钱缺得这么厉害么?连大汉子民的救命药都要拿来赚钱?当然,通在渤海这边也是要卖药收钱的,不过都是收的成本价,一粒两文。陛下要卖多少钱一粒?听说雒阳那边已经炒到一万钱一粒是吧?以陛下的性格,多半是要十万钱一粒的去卖吧?真是岂有此理!”
  
  现在蒋通的太守府内,高览已经羞愧万分的回来了。不过不再接受主记的职位,而是自己要求做了督邮史,做督邮掾毛玠的副手。协助毛玠巡行全郡,督查各地落实防疫十法的工作。而蔡邕这个本来是来监视太守的郡丞,现在也完全偃旗息鼓,在蒋通面前大气都不会出一下。
  
  没办法,事实胜于雄辩么!现在渤海郡全郡每天的发病数量和死亡人数都控制在个位数。而临界的河间国、平原郡,那可是每天成千上万的在死人。现在渤海郡边境上,聚集了大量的从附近郡国涌来的流民,都想要进入没有瘟疫的渤海郡。俗话说没有比较没有差距。看看邻郡的惨状,再看看自己这边的情况。渤海郡的世家大族们顿时风头一转,以前那个天下第一名士的称号,又回到了蒋浩然的头上。还说什么霹雳手段慈悲心肠,总之,人情冷暖,蒋通和他的伙伴们,又好好的体会了一番。
  
  “浩然,陛下的性格大家又不是今天才知道。邕是不抱什么期望了。给吧,让他们去折腾。我等牧守渤海一郡,活此数十万生灵,已经是做到了我们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算了,陛下毕竟是陛下,子蒙,现在百浪多息的产量一日有多少?”
  
  “回禀主公,现在我青州庄园内一日可产500粒。”
  
  “嗯,给陛下五分之三的产量,其他的,我们自己卖。渤海郡内,每粒两文。冀州境内,每粒三文。再远的地方,我们就顾不到了。”
  
  “主公,琰有一问。”
  
  “季珪请讲。”
  
  “主公,此药确实神验,主公医术,当世第一。药方,主公当然要善自珍藏,可是这药,当此大疫,主公为何不免费发放?”
  
  嗯,封建社会,确实是人人敝扫自珍,非常尊重各自的知识产权啊,不光是崔琰这样的名士,就算是皇帝,都不会强令自己贡献药方。因为这样做,就坏了规矩了。
  
  不过自己为什么不免费发放药品呢?每粒二文,其实只是勉强保证不亏本。冀州境内每粒三文的话,加上运费啥的,其实是亏大了。反正都是亏,自己又这么有钱,为啥就非要收这几文钱呢?
  
  “季珪,你读过子贡赎人的故事没有?”
  
  “琰家中藏书仅三百卷,未曾读过。”
  
  仅三百卷?自谦过头了!在这个时代,家里有三百卷书是相当牛逼的事情哪。毕竟哥还没有把造纸术全面铺开,只是在家中的夜校搞搞而已。在这个以竹简为载体,手抄为传承的时代,三百卷书,相当恐怖了。
  
  “嗯,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大概是讲的这么个事情:春秋时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奴隶因此而获救。这是一条大大的善法是吧?”
  
  “当然,此法大善!”众人皆是点头。
  
  “后来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因为他本身就是大商人,很有钱。所以就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而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作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众人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太史慈问道:“大兄,孔夫子也是有错的时候吧?”
  
  “嗯,夫子一生,未必没有犯错的时候,但这件事情,他的预测十分精准。史载从此以后,绝大多数的鲁国人,在异乡看到被卖为奴隶的同胞,也都是装作视而不见了。所以,鲁国这条善法,就名存实亡了。而众多的鲁国奴隶,从此再也不能返回故乡。”
  
  “哎……”众人都是一阵长叹。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故事,叫做子路受牛。说是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所以,孔子最后总结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側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而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孔子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而子路救了人,是尽了‘义’。坦然接受被救人的报答。这就是得到了‘利’。义和利都得到了,就会使得将来愿意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多。”
  
  看看开始沉思的一众幕僚,蒋通稍微暂停了一会后继续说道:“通行事,最基本的准则就是义利合一,义利对等。因为趋利避害是人或者说一切生物的本性。人作为万物之灵,或许会出现为了义而不顾利的英雄。比如在座诸位,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能追求“义”。只能想办法让大家明白:追求“义”其实就是在追求“利”。这样,大义必然通行于天下。正如夫子所言,若是行仁仗义能获利颇丰,那天下一定尽是仁人义士,此所谓义利不分家也。”
  
  “所以,”蒋通加重了语气:“所以,虽然这百浪多息攸关生死,通也一定不能免费赠送。通是很有钱,也不稀罕这一粒两文的收益。但是通必须要看长远一点。要是通在这一次搞免费赠送,那以后天下的医生如何为生?那些病人会对医生们说,蒋浩然医术通神,为我等治病却不收钱,你们医术平平,却要收钱。这样下去,天下还有谁敢做医生?若是天下无医,仅凭通一个人,怎么救治天下万民?医生出卖自己的医术给病人,是尽义,获得病人的诊金,是得利。只有义利统一,才能长久。要是行医能够获利颇丰而且声誉日隆,那天下人人都愿意去做医生。医道昌隆指日可待。若是行医终日劳苦,却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实际收益,反而时时要被病人打骂砍杀,迟早就是天下无医。所以,通反对陛下那样暴利,但通也绝对不允许免费赠送。”
  
  “话题讲深一点,诸位叫我太守,叫我主公,行事以我为首,服从我的命令。就是尽了下级的义。而我得到了利。而我给你们俸禄,在你们遇到困难时保护、帮助你们,给你们营造一个可以放心大胆施展自身才能的环境,就是尽我的义,而你们得到了利。只有如此,上下级关系才能长久。”
  
  “再说这黄巾起事吧,为什么数百万小民跟从?就是因为他们尽的义实在太多,而得到的利实在太少。如此的义利不统一,官民关系如何长久?”
  
  “通的施政核心,就是义利统一,尽义者,一定得利,必须得利。得利者,一定尽义,必须尽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一剑独尊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裙下臣 帝霸 龙纹战神 迷踪谍影 永恒圣帝 逆剑狂神 毒医娘亲萌宝宝 御鬼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