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这就是河北(六) (第2/2页)
“呵呵呵,公汇兄不要取笑余了。如果说在玄到这里来任教之前还确实有那些想法的话。那么到了这里,和各家大贤日夜交流后。这样的想法真的淡了。古文今文,孰优孰劣,自有我等的弟子和时间来分出胜负。一时半会的官方认可,有什么意思呢?倒是幼安,汝这个山长做的时间太长了。不如入朝去做博士,然后我们选个新的山长。这样我等就有机会在有生之年在学校立像了。”
“师尊莫要取笑宁了。宁的性子,其实真的只适合在学校做事。入朝为官还真的不合适。至于山长这个位置,若是大家觉得宁做得太久,也可以改选嘛。”
“呵呵呵,玩笑,玩笑而已。山长这位置,一天到晚杂事太多。我等可没兴趣。嗯,依我看,在座诸位可能都没有舍去这里入朝为官的想法。山长可以考虑将丞相的行文转发下面的讲师,看这些人有没有兴趣。”
“师尊说得有理。那此事就先这么安排吧。接下来说第三件事:评选新任教授。丞相、尚书令、礼部尚书均表示,因为在朝廷担任官职后。实在无法兼顾这边的教职。所以在本学期之后,不再担任本校教授职务。为了保持教授联席会始终是单数。所以我等至少要从本校的一百余位讲师中推选出一位教授来。经过本人报名,学生投票。共有七人得到一百位以上的学生签名支持。所以这七个人便是本次教授人选的候选人……”
“第四件事。当今河北,商业兴盛。不少商人都发了大财。限于丞相的政令他们无法直接出仕。所以就把目标定在了学校。希望能够在学校的商贾之路上立像。丞相行文学校,提了一个商人立像标准的初稿。诸位教授议一议……”
……
“最后一件事。丞相府行文学校。陛下将于四月中旬巡视我校。我校如何迎接,宁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这个嘛,陛下虽为天子。但本校立校的时候就定下了规矩。风能进、雨能进,天子不能进。陛下要来,我们欢迎。但陛下只能以大汉普通士子的身份进来。我等也不必刻意迎接。”
“康成所言,吾不敢苟同。陛下毕竟是陛下。依卢植的意思。还是要全校师生出校门三十里迎接。然后陛下进校后,再去掉銮驾。以普通士子身份在校内游览。如此,才算全了君臣之义,又保住了学校的原则。”
“子干此言才是谬论。这不是做面子活儿么?这才是违背了学校实事求是的校训。”
“不然,吾倒觉得子干此言甚善。两面皆很妥当嘛。君子有经有权嘛。”
“不然,什么东西都权一下,那里还能有经?”
教授们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了。各抒己见之后,会场开始变得嘈杂起来。
“诸位,诸位!莫吵莫吵。我们按老规矩。投票吧。赞成出迎陛下的是一边,赞成按老规矩办的是一边。”
“好,就这样,投票。”
最后的结果是……
“呵呵,七票对七票。说不得,只有请丞相、尚书令和礼部尚书三位兼职教授投票了。反正时间还有一个多月。宁这就派出信使征询三位的意见。不过宁在这里也说一句。最后的投票结果很可能是一票之差。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教授联席会定了的东西,不管诸位事先是何态度。都要严格执行。这点诸位没有异议吧?”
“当然!”
……
此时,除了教授们在争论以外。学校的学生宿舍区,也有不少的争论。
“仲生贤弟。汝的志愿,真的填报了太原郡的匈奴蒙学?”
“然也!孟物兄。不过据闻这次申报匈奴蒙学的人数太多。还不知道能不能被选上呢。”
“不然,吾与贤弟相交四年。平心而论,对经义的理解,贤弟不如愚兄。然而贤弟辩才无双,兼之弓马娴熟,意志坚定。正是匈奴蒙学教员的不二人选。所以,只要太原郡那边不是瞎了眼,贤弟是定然能够选上的。不过……”
“不过……”
“不过贤弟,汝这一身大好本领,真的要去那边塞之地虚掷么?蛮夷不晓礼法,畏威而不怀德。更有如蒋浩然云,匈奴的基本生产方式乃是游牧,和我大汉以农为本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蒋浩然此人吾虽不喜,但吾认为这话是没有错的。贤弟此去,说不得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无功而返啊。”
“兄长此言,弟不敢苟同。蒋教授有言,量变引发质变。改变一个群体。若不能一鼓作气彻底改变,亦可以慢慢浸润,由量到质,一样可以彻底改变。蒋教授更有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岂有事情还没有去做,便直接断言无效的。”
“所以说贤弟意志坚定啊。罢了,看来愚兄是要和贤弟各据一方了。到时候山高路长,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啊。”
“听孟物兄的话,似乎兄长也交了志愿了?未知兄长属意哪里?”
“嗯,不瞒贤弟。朝廷在邺城安顿下来后。需要充实大量朝官。愚兄已经递交了朝廷郎官的志愿申请。”
“兄长是要走中平以前,孝廉、郎官、议郎的老路吗?”
“也不能这样说。现在谁都看得出来。陛下年幼,势单力孤。并没有什么实权。做郎官,也就是陛下的近侍。未必能得到蒋浩然的重视。未必能一路顺畅的郎官、议郎这样做下去。”
“那兄长还……”
“愚兄的理念四年来从未改变。大汉陷入乱世,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改。但是不应该象蒋浩然这样由下而上逼迫陛下去改。而只能由上而下的改。愚兄接近陛下,就是要告诉陛下该如何去改,如何和蒋浩然争夺民心。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炎汉四百年基业不被蒋浩然篡夺。”
“兄长又来了。蒋教授昔年已经在邺城公开承诺绝不称帝。帝位如何会被篡夺?”
“哈哈哈哈,所以说贤弟还是心思太单纯啊。蒋浩然不称帝当然可以,因为他不称帝,还可以做周文王!将谋朝篡位的事情交给他的儿子来办!”
“看来吾和兄长在这方面争论了整整四年,终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不如你我好生将养身体,活个七八十岁,到时候再看看今日你我谁对谁错!”
“善!”
————————我是提前剧透的分割线————————
《国史纪冯易卢崔蒋列传》:汉尚书令、录尚书事冯博者,字孟物。南郡江陵人也。初从颖荣治易。后颖荣北上渤海。博遂从而游之……在校四年,才思敏捷,辩才无双。与同年易春者,并称师范双雄。建安元年,博入朝为郎官,侍奉于天子近侧。时天子因幼年失牯,学问稍浅。博悉心教导。终助天子为一代明君……
汉征西大将军易春者,字仲生。渤海修县人也。初平年间入渤海师范学校……与同年冯博并称师范双雄。建安元年,春西入西河,建匈奴蒙学。时有匈奴人恶意来犯,春遂以骑射震慑之……春驻西河十五年,处事公平,倾心教育,威望卓著。周遭匈奴鲜卑羯人部落归心者不下数十。十五年间,其蒙学共计接纳匈奴、鲜卑、羯族少年一千二百三十五人入学。一百七十三人通过汉学考试。百年后,此等少年于汉民之地开枝散叶。多有功成名就者。中有羯人石氏入汉第四代子孙石勒者,官至平南大将军。匈奴人挛提氏入汉第三代刘渊者,官至工部尚书。铁弗匈奴人赫连氏入汉七代子孙曰赫连勃勃者,官至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