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人才井喷期(一) (第2/2页)
当然哪,以蒋通懒散无耻的性格,既然有了行测,那么第三门就必然是申论了。
大汉第一次汉族科举的申论,有三大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先列举了从三代到东汉的人才选拨办法。第二段材料列举了各个时代典型的贵族人才和平民人才以及他们产生的作用。第三段材料则是列举了自建安四年以来,两次匈奴蒙学考试,一次鲜卑蒙学考试,一次倭族蒙学考试后,进入大汉腹地生活的匈奴、鲜卑、倭族少年的现状以及他们留在西河、漠北和瀛洲的部族发生的改变。
材料列举完毕后开始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应考者评价历代人才选拨制度的异同和意义。第二个问题是要求应考者思考如何选拨人才,选拨人才后如何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第三个问题是要应考者回答异族蒙学考试的意义有哪些。
三门考试,后两门的考题是蒋通圈定范围,前一门则是皇帝自己出题。每门考试时间五个时辰,连考三天。
作为大汉的丞相,蒋通的事情是很多的。他当然不可能连续在考场里锁三天。所以这一场考试的主考官,还是礼部尚书管宁。当然,由于本次参考人员的规模实在是过于庞大,所以整个考官的数量达到了两百人之巨。
当然,两百人考官也是要进行分工的。朝廷各个衙门的属吏加入考官队伍的最多,有整整一百人。他们主要负责各类客观题的阅卷。纯文人也多,足足有五十人。他们主要负责文学部分的阅卷。还有五十人,则是朝廷各部的主管和地方郡县的主官,他们主要负责申论的阅卷。
规模庞大的考场正中,仍然是一座高台。这似乎已经是大汉科举考场的统一制式了。
喝了一口温润爽滑的牛奶,主考官管宁笑呵呵的说道:“各位同僚,都请随意一点。我等的工作至少要明日才能开始。现在先来朝食吧。”
主考大人都发了话,大家一开始还绷着的脸全都松弛了下来,笑呵呵的开始了朝食。
咕咚咚的饮了一大口牛奶,毛阶道:“托丞相的福,如今匈奴、鲜卑草原上的牛群也在我大汉落户了。还别说,本官最近一段时间,喝这个牛奶都上瘾了。”
“呵呵呵,孝先所言,甚合我意。不过,公路可不一定这么看啊。”
正在一边埋头饮粥的袁术抬起头道:“这不也是没办法么?余一喝牛奶就要腹泻。据丞相所言,有些人就是不能喝牛奶。所以,本官每天的朝食和这个是无缘了。”
“说到这个牛奶,公路,最近漠北草原上形势如何?”
“唔,建安四年丞相亲征草原,击杀了轲比能后,鲜卑已经彻底陷入分裂局面。目前据术掌握的情况来看,部众在10万人以上的部落有三个,5万到10万的部众有两个。其他的1万以上5万以下的有七八个。还有数十个不满万人的小部落。鲜卑要想再出一个英雄统一全族,没有三十年那是想也不要想了。不过和匈奴比起来,鲜卑人的汉化程度更低一些,所以战斗力也强一些。”
袁术的话引起了大家的一阵沉思。少顷,丞相府长史郭嘉道:“还需加强鲜卑蒙学的投入。”
户部侍郎糜竺道:“此事当办,户部会为此拨款给礼部。”
管宁一听拨款立即来了精神:“糜侍郎,拨多少?”
“蒋部堂不在这里,竺也不能给个确定的数字。不过以去年户部的盈余来看,再加两千万钱是没有问题的。”
“善,这笔钱足够再办十所蒙学了。”
“呵呵呵,管幼安,光是办蒙学还是不够的。蛮夷嘛,畏威而不怀德。蒙学是该办的,可是我等手中的刀也不能有一刻放下。术在幽州担任廉使七八年了,除了刚开始的两三年手里人头滚滚杀了不少贪官污吏。剩下的时候都是看田国让、闫子柔他们把鲜卑杀得人头滚滚……”
“是啊,蛮夷畏威而不怀德。这兵事可是不能轻视的。”一向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兵部尚书杨彪,好不容易接了话头出来秀了一把存在感。
“哼!杨文先!你不说话也就罢了。既然你跳出来了,那我倒要问问你。汝身为兵部尚书,掌管大汉数十万人马的后勤保障。丞相委托你操办大汉军校事宜。为何迟迟不见动静?”
可以说,从蒋通开始草创自己的团队以来。作为穿越者,蒋通潜意识的喜欢把人才往专业化而不是全职化培养。在他的影响下,以前大汉士子文武兼修的习惯慢慢有了改变。文武各司其职的局面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在今天的这场科举里,两百位考官中,军方的代表只有郭嘉一人。
作为穿越者,蒋通深知丘八们是一柄双刃剑。军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好处是国内社会不太容易遭受到军事政变的威胁,但是由此也会带来国家武力贫弱,在外交上挺不起腰杆。遇上邻国军事力量强大后还有亡国的危险。所以当蒋通把皇帝接到河北从新设置国家制度的时候,就把军队的征召、训练、人事安排、制定战略计划、具体战斗方式等权利留给了军队,把装备、粮食等后勤保障服务功能交给了兵部。而兵部尚书就是军队的后勤大管家。而按照顶层权利互相牵制的原则,兵部尚书肯定只能由文官担任。
在蒋通开始操办文科举的时候,军方的将官们看了科举的项目后不干了:这样搞那些大字不识的丘八们如何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军队以后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所以,武举也是必须要办的。
不过蒋通不准备办武举。他拿出抚慰军人的方案是:办军校。
第一批设置的军校是:设置在雒阳的大汉第一军事学校,设置在邺城的大汉第一步兵学校,设置在右北平的大汉第一骑兵学校,设置在滨海港的大汉第一水兵学校,设置在南皮的大汉第一工兵学校五所。总计投资十亿钱,分三年逐年投入。大汉第一军事学校学制五年,招收年龄6至8岁的童子,除了常规的文化课学习外,只进行基础军事训练。学业完成之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分别到步兵、骑兵、水兵、工兵等专业学校深造。学制3到5年不等。学生毕业后直接授予伍长或什长职位。
而除了童子入学之外,军队中优秀的士兵。以战功或者长官推荐,也有进入军校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军官队伍的建设培养,就有了保障。同时也有效的阻止了将门世家的逐代腐朽问题:不进军校,就当不了军官。虽说高级军官的子弟要进入军校那是轻而易举,但你总要考得出来吧?
既然兵部是军队的后勤大管家,那么军校的筹建事宜当然是交给兵部来办了。可惜,杨彪先生作为大汉的老官僚,其具体办事能力和蒋通培养的青州老班底比起来是明显不足的。因此,虽然户部的钱是拨给兵部了,但是五所军校的建设进度依然非常缓慢。
被郭嘉呵斥后杨彪一阵眩晕,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长史休要催逼过甚,户部的钱款才拨过来七八个月。兵部还要征地、迁建、联系建筑大队等等事宜。这么短的时间,如何能有明显成效?”
“哼!这种事情怎么能从户部拨款过来开始算时间?在此之前这些事情不都是该先做好的么?”
……
可以说,大汉的官僚们这会已经把考官会议室变成了一个小朝会呢。完全没有注意到下面万余考生们的表情已经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了。